魏希英是利津县陈庄镇陈北村人,家里有她和老伴季和然两人。魏希英年轻时开缝纫店,免费为优抚对象加工衣服,开办培训班进行缝纫技术培训。如今,做衣服不再主流,她发挥余热为战士们制作鞋垫。年5月15日,她的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12月12日,又作为东营市唯一的“全国文明家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崔立慧
凭一手好的缝纫技术免费为优抚对象加工衣服
魏希英年轻时在陈庄镇一带就很出名,原因是她在镇上办起了第一家缝纫店——海鸥缝纫店。14岁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缝纫,还在被服厂工作过,是厂里的技术能手。被服厂倒闭后,年,她的缝纫店营业了。那个年代,做一条裤子5毛钱,做件袄9毛5。她做的衣服质量好,“穿到衣服烂了也不带开缝的”。
开店后的冬天,店里来了位老人,袖口磨破都露出了棉絮。魏希英让他先披着丈夫的棉袄,用碎布把磨破的地方都补起来,又赶工只用了五天时间把新棉衣做出来。不久后,老人来店里送钱。“快过年了,天特别冷,他攥着9毛5分钱来送。说‘孩子,冬天鸡下蛋少’。”这一幕深深印在了魏希英的心里,她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早,魏希英找到镇领导,表达了免费为镇上的军烈属、孤寡老人加工衣服的想法。很快,她的店门口打出了招牌“烈属五保三属一律免费”。
一开始,人们半信半疑。魏希英多次跟随镇领导下乡走访慰问,为镇上的孤寡老人、军烈属等量尺寸建档案,方便为他们加工衣服。随着宣传的深入,来找魏希英的人越来越多,她常常忙得连夜赶工。两个女儿也学会了给她打下手,大女儿9岁会剜扣眼,7岁的二女儿会钉扣子。店里忙得离不开人,去送衣服的活儿就交给了两个孩子。“去给人家送衣服,冬天那么冷,心里有怨言吧,还不敢说。”二女儿季忠云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
因为要做衣服的人太多,魏希英忙不过来,她萌生了开办缝纫培训班的想法。年春,第一期培训班开班,来自优抚家庭的50名子女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店里就是三间屋,五十个人坐得满满当当。近处的回家,远道的就直接住在家里。培训结束后能独立做衣服的就毕业,不能独立做衣服的再跟着学下一期。”就这样,魏希英的培训班一连开了18期,每年一期,前后培训了九百余人。
作为家长老大照顾老人、操持家事一肩挑
魏希英是利津县陈庄镇陈北村人,家里有她和老伴季和然两人。年起,季和然患上重病,已经卧床多年,魏希英一个人照顾不了,两个女儿轮流过来帮忙。
魏希英年生人,老伴大他一岁,两人于年结婚。季和然兄弟五个,他是家中老大,结婚时,家中生活非常困难,用魏希英的话话说是“七个人住着三间屋”。季和然兄弟五个年幼时曾经外出要过饭,“要不是政府救济,咋能养活了他们五个”。
既然嫁到这个家庭,就承担起做大嫂的责任。每逢老人生病,魏希英寸步不离床前。医院住院,她是陪护时间最长的那个,“别人伺候,他们还觉得不应心”。婆婆80岁时在滨州做白内障手术,魏希英一直陪着她直到出院。公公去世得早,几个弟弟结婚,里里外外也是魏希英和季和然操持。“我是老大,这些事我不操持,难道让她奶奶出来操持吗?”魏希英说。
“我婆婆也是个开明的人。一开始我免费给优抚对象做衣服的时候,她也是有点不理解。我就慢慢和她说,‘要不是政府救济,他们兄弟五个咋能养活过来?现在咱自己有这个条件了,咱也帮助别人,尽自己的一份力。’后来她就接受了,一家人也逐渐接受并且帮着我做这件事。”
通过缝纫这门手艺,魏希英一家改善了生活状况,又开办学习班将手艺教给更多的人,竭尽所能回馈社会。因为长期坐在缝纫机前工作,魏希英的腰部明显变形了。随着年纪逐渐增长,做衣服的人也逐渐少了,魏希英开始纳鞋垫送给战士。手头上的这一批活儿,她准备赶在新兵入伍之前送过去,“让他们感受到家乡人民的感情”。
魏希英做过民办教师,二女儿夫妻俩也是教师,大女婿和大外甥女也是教师,魏希英很自豪的称自己家是教师家庭。“为人师表,要求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到。我希望孩子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就先从自己开始,我从年轻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魏希英亲姊妹三个、一个哥哥,叔家的三个孩子从小和他们一起长大。如今,她的同辈人只剩下她自己,每逢年节,晚辈们都奔着她来。平常日子里,每到周末,总会有年轻人来看她,魏希英家的院子里总是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