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着15年糖龄的老年糖友,种口服药都不能把血糖控制理想,马上就要做眼科白内障手术了,于是匆匆开始了胰岛素治疗。老人的一般状况挺好的,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于是采用了不住院居家使用胰岛素的办法。人体适合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和臀部,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简单点说就是身上肉肉多的地方,照着有肉的地方打。
老人的体重60公斤,体重适中,肉肉实在是不多,于是我建议他就打在肚子上。因为注射胰岛素,也属腹部吸收最快,其次是大腿、手臂和臀部。这位老爷爷最开始胰岛素全天使用剂量15单位左右,中规中矩的初始剂量,后来打了几天,血糖就是降不下来,逐步把胰岛素剂量增加95单位,可是血糖还是没被"管住"。每天打进去这么多的胰岛素都去哪儿了呢?
一个动作让胰岛素减掉一半
这可让我纳闷了,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厉害的药物了,目前还基本没有碰到胰岛素打不下来的高血糖,也很少见到大这么大量血糖还是控制不下来的情况。难道是胰岛素对这位患者的血糖没有用?这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把降糖利剑,使用好才能让它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如果用不好,那肯定是打了也白打。其实胰岛素的使用不当很多是细节问题:就是糖友们在胰岛素注射、保存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自知的小错误,造成了胰岛素的极大浪费以及对高血糖控制的延误。
那我们看看这位糖友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我让这位糖尿病患者一步一步重复自己使用胰岛素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检查他的肚子打胰岛素的地方。经过仔细询问,原来是老人听错了医生的嘱托,医生说肚脐周围不能打,肚脐以外的肚皮都可以打针,老人听成了只能在肚脐周围打针,肚脐皮下结构和肚皮不一样,胰岛素的吸收会不好,而且肚脐周围的空间狭小有限,一针扎下去,注射的部位还没恢复,就又紧接着挨了下一针,就这样一针又一针,注射部位的皮肤得不到"喘息休息"的机会,长此以往,伤痕累累的皮肤就出了问题,皮下脂肪大量增生,也产生了皮下硬节,在老人肚脐周围明显鼓起了大包,再在这个大包上注射胰岛素,胰岛素虽然打在了肚皮上,但是却没有被吸收,血糖自然降不了。
4个象限的轮换模式大腿和臀部按照象限顺时针轮换注意注射点间隔1cm告诉老爷爷正确的注射部位,后续根据血糖的情况,大幅度调整了老人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后胰岛素剂量减了一大半,只用到了6个单位,血糖就OK了。
注射部位要轮换
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层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导致吸收率降低,所以要经常轮换注射部位,采用对称部位轮换的方法注射。
常用的部位轮换方法有:
钟面法:在肚脐周围,模拟一个钟面。变更植入部位时,从12点钟为止开始植入,然后沿顺时针方向变更植入部位至点钟为止、6点钟位置等,以此类推。
M/W法:在肚脐一侧想象出一个字母“M”形,另一测为一个“W”形。在一个字母的末端开始植入,然后沿该字母书写的方向顺序变更到每一个交接点。
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一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如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出现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该现象消失。
注意:每2-天更换部位,不要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