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白内障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护眼有道访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
TUhjnbcbe - 2023/1/25 17:33:00

高瑜静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然而,“小眼镜”“老花眼”等各个年龄段的眼科疾病,往往让心灵的窗户蒙了尘,甚至被“关”上。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小眼镜”过半,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甚至达七成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年6月6日,在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陈有信,探讨我国眼科疾病的诊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有信认为,全国近14亿人口中,眼科医生可能只有三四万。现有的专业眼科医生数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眼科疾病诊治需求。因此在提高眼科诊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扩大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联合各级*府、卫生行*部门,包括家庭,共同参与进行眼科疾病教育。

防控“小眼镜”

《中国经营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哪些?近视发病低龄化趋势会产生哪些影响?

陈有信:有数据显示,中国大概有6亿近视人群,而且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出现增加态势,戴眼镜比例越来越高。对于国家来说,如此高的近视患病率,会影响消防、空*等行业选拔从业者,甚至使合格的服兵役青年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国防安全。目前有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大幅度急速提升的原因是“户外活动少”。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孩子减少近距离地做作业、看手机、看电视此类活动,一方面预防近视,另一方面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减少近视程度地加深。近视防控是一个多因素促力的过程,与环境、营养、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有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但户外活动这样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从体育活动、户外活动、作业量这些方面加以协调。

《中国经营报》: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北京等22省份首批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多项*策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纳入*府绩效考核。一系列近视防控举措如何增强实效?

陈有信:“小眼镜”比率越来越高,儿童近视甚至成了一个“国病”。卫健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多个部委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一个单独的部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联动多部委、多部门,还要联动家庭、学校一起来解决。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强有力的措施,有可能会流于形式,从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也就有了抓手,虽然实施成效有待考察,但总比没有责任书要好。作为现在来讲,中央经常抓落实、提倡“回头看”。先有计划,最后要有检查。光顾着下任务,最后不回头来检查,可能会让*策流于形式。但首先得有计划、有要求、有责任书,然后才能去检查实施成效。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策实施过程中,眼科协会等专业组织,要制定一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规范。现在市场上看到国家抓儿童近视防控,各种近视防控机构蜂拥而动、鱼龙混杂。我们首先要交给社会大众正确的近视防控理念、措施和办法,尤其是有医学依据的这样一些防控举措。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没有那么多眼科医生真正能够下到基层去做近视防控。那就要通过对妇幼保健部门、学校、幼儿园这些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教给他们近视防控的正确措施。

《中国经营报》: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护眼仪”“护眼按摩仪”等设备,声称“运用生物磁学、中医传统经络学、中药古方按摩等原理,让青少年在短短几个疗程内恢复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而言,上述方法可以恢复视力吗?

陈有信:关于近视,目前还没有所谓治愈近视的方法,至少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来证明,只能说防控近视。近视防控的措施,比如,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方法,是相对证明有效的。现在有些机构,通过一些没有任何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法、手段或者医疗器械治疗近视,都是不可信的。国家应该加强监管。消费者也可以查一查产品的生产批号、药械准字等信息,再决定是否购买使用。

辨别“老花眼”

《中国经营报》:在我国老年眼科疾病诊疗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去医院就诊的大多是晚期眼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普遍现象?

陈有信:这种现象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对眼病危害性的认识不到位。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视力差一点儿,所谓“老眼昏花”,好像是正常的。这就是疾病意识不强。另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白内障越熟越好,到了看不见了再做手术”。

这些意识都是需要纠正的。第一,如果白内障患者到了看不见时才做手术,那在病情进展过程中,病人往往很痛苦。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这个时间都是以年计的,可能5年,这段时间对于患者而言,视觉昏暗,过程很漫长。第二,白内障到了看不见的程度再做手术,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增加,手术效果也就差了。

现在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并不是说有一点点白内障就做手术,譬如白内障患者视力可能有1.0,也进行手术,那也是不对的。毕竟做手术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白内障手术可以适当提前,原因是,相对过去,现在手术的安全性、手术经验都有很大提高,所以给视力相对好的白内障患者做手术,也比较有把握。

《中国经营报》:有数据显示,中国白内障每百万人口手术量(CSR)仅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何看待我国白内障每百万人口手术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陈有信: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主要还是意识问题,患者没有觉得视力变差对生活质量影响有多大。第二个原因是经济问题,因为白内障手术在有些地方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最后还有看病难的问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患者想治,他有钱,但是他挂不上号,医院白内障手术技术还没有普及。这些因素都是影响白内障手术量不高的原因。我们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目前远远不够,我们的医疗资源不够,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人数也不够,有些患者的支付能力也不够,这些都是瓶颈。

《中国经营报》:现在有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了一些眼科疾病筛查,如何看待?

陈有信:这是一个好事。医院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不够时,医院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来补充。因为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医疗机构服务的积极性就高了,有些民营医疗机构的服务可以延申到走乡串户地筛查病人。这是我们医疗体制中重要的补充。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加强监管。民营医疗机构中,市场化机制下资本参与,资本是要逐利的,逐利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平衡度。这个度是我们医学是要有底线的,医学服务不同于任何其他服务,它要讲良心,要讲底线,要讲服务的质量。比如说,这人有一点点白内障,视力0.8、0.9,就去做白内障手术。或者说,病人有近视,没做矫正,那就直接去做手术。

过度医疗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这就需要加强监管。监管如果发现有过度医疗的情况,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要罚得重一些。

借助新技术

《中国经营报》:眼科疾病对临床医生的技术、规范化治疗的部分要求非常高。医生缺口短期内难以补齐,患者需求却不断增长。国内专业眼科医生稀缺的原因有哪些?

陈有信:我们中国有近14亿人口,眼科医生可能只有三四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眼科疾病就更多了,像白内障、*斑变性等眼科疾病都是与年龄直接相关,所以治疗眼病的需求量比过去大多了。但是真正培训合格的眼科医生缺乏。那怎么办?这就要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扩大人才队伍,但在短期内达不到这样一个目标。尤其在近视防控方面,不能完全靠眼科医生,还要靠各级*府、卫生行*部门,包括家庭,共同参与进行正确的近视防控教育。

《中国经营报》:化解眼科医生缺口难补齐与患者需求上升这两者间的矛盾,医院有哪些举措?

陈有信:一方面,把眼科医生派驻当地支援帮扶;另一方面,医院会组织医生不医院进行近视防控教育、眼科筛查等。

我们下一步希望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来延申我们的服务能力。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人手,我们想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我们的效率。比如,通过互联网,监控我国近视防控的发生、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远程地参与指导。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方向。借助互联网,学校和学校之间,可以通过视频等互联网手段来指导、监控、调查近视发生、发展的情况,比对哪些近视防控方法是有效的。比如,我们的专家可以坐在诊室,实时地通过视频给孩子开讲座,普及一些近视防控方法。

《中国经营报》:近年,3D微创手术此类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眼底病治疗中。3D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普及度如何?使用3D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陈有信:3D微创是一个新技术,在国外也才兴起了几年。我们眼科医生做手术,比较精细。因为眼球直径大概2.5厘米左右,眼科医生就只能在这个空间里操作,长时间做手术,医生的颈椎持续承压,很多眼科医生都有颈椎病了。另外,我们做手术的空间特别小,旁边的眼科医生要想看一下手术过程学习学习,也很困难。

3D手术的好处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视频,三维立体成像后,图像就特别大。而且,所看即所得,旁边的人看到的就是手术主刀医生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所以,3D微创手术有利于教学、培训,有利于眼科医生手术生命的延长。

但与此同时,还是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3D微创毕竟是通过一个视频,如果视频信号滞后,眼睛里的一些介质干扰了信号传递,视频清晰度有时候就不太高。随着技术的提高,相信这些都可以改善。

1
查看完整版本: 护眼有道访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