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遭受金融海啸重创
12月09日讯
各大化工巨头3季度的报告已然出炉,除了巴斯夫、陶氏化学、杜邦、PPG等企业利润无一例外的均呈下滑之势。以全球第2大油漆和涂料生产商PPG工业公司为例,其第3季度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的前提下,净利润同比下挫39%。根据APEC乐观的估计,全球金融危机的解除,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才能“解冻”。对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各大化工巨头多认为不容乐观。陶氏化学CEO利伟诚即表示:市场需求疲软正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在我们看来2009年大部分时间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景象将逐渐显山露水”。在此危局之下减产、降低成本,或原材料采购价格、并购与剥离、加速新兴产业国家的布局等,则成为化工巨头们度过今明2年的重要棉袄。在减产或延缓投产方面,巴斯夫方面,自9月末开始该公司将全球范围内,己内酰胺产量削减了大约65%,并将临时关闭80家工厂;陶氏化学方面则称将采取“激进手段”,来保证2009年全球不景气下的盈利目标,而部分工厂的关闭和其它开支的缩减将成为首要措施之一。在降低成本或原材料采购价格方面,巴斯夫正在加速再次宣布将剥离全球苯乙烯业务,并试图通过更加强大的一体化运营来降低综合成本,目前其已将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裂解装置,产能从80万吨/年扩增至108万吨/年,并计划扩增路德维希港和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环氧乙烷能力;陶氏化学则加速与科威特KPC,建设190亿美元的石化合资公司项目进程,计划通过与大型能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来减少由石油天然气所产出的基础化学品的盈利周期性问题。
在并购与剥离方面,PPG已将昔日起家且为第2大主业的玻璃业务剥离,并专心攻占油漆市场;陶氏化学已启动了对另一大化工巨头罗门哈斯188亿美元的并购计划,而这将是陶氏化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案,目前该并购案已获得罗门哈斯股东们的同意,并正在欧盟委员会接受审核。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更易成为化工巨头们寻找利润新增长点的选择。事实上PPG已并购中国重要民营制漆企业广州邦尼制漆,来拓展其在中国经济车用漆市场的业务;巴斯夫亦在10月中旬宣布将于2010年在上海建立用于汽车的新聚氨酯生产装置,并寄望其重庆的MDI项目能于2009年开建;陶氏化学则将在上海兴建年产10万吨液体环氧树脂和15万吨甘油转环氧氯丙烷的2座工厂,并将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建成投产。而此前10月31日,巴斯夫发布的2008年3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38%。“就全球而言是有所增长的,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整体业务在下降,这不仅包括亚太,也包括中国。”在接受专访时,巴斯夫亚太区总裁贺博科(Wolfgang Hapke)如是评价。巴斯夫仅仅是受难者之一,世界金融危局之下,全球化工品需求的大幅下降已让整个化工行业遭受重创且尚未看到复苏曙光:陶氏化学前3季度净利润下降12%;杜邦第3季度净利润下降30%,至3.67亿美元。“我们不知道金融危机何时会结束。”在贺博科看来,作为一家拥有140多年历史的企业,巴斯夫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已有成熟的应对之道,但还是袒露出担忧之色,“对我来说,2008年应该是比较艰难的年份”。本稿为中国化工整理
巴斯夫2008年3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额达160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140亿欧元略升13%,但净利润仅为7.58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12亿欧元下降38%,每股收益为0.82欧元,去年同期为1.25欧元、跌幅达26.4%。其中在化学品类方面得益于涨价,销售额达27.88亿欧元,同比增长19%,但息税前利润仅有3.96亿欧元,同比下降了17%。塑料产品的总销售额虽然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达25.92亿欧元,但息税前利润下降35%,仅为1.94亿欧元。这是因为汽车和建筑等行业放缓和原材料压力造成的。随着金融海啸的进一步侵袭,全球对塑料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北美。财报的亮点在石油和天然气部门,销售额达到31.82亿欧元、同比大涨46%,实现8.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31%。然而好景不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泻幅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行业方面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贺博科表示原油价格的急剧下跌,直接影响到了下游大宗的产品,塑料及化学品表现明显。目前市场上生产行业及消费者需求两个方面,都对化工行业的复苏存在着挤压。就生产行业而言,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多有对未来价格有继续下降的心理预期,故而不愿意大规模购买;消费者方面受股票,及基金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价值下跌影响,消费者不会大规模消费,“消费者不消费,生产商又不生产,整个经济就会下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汽车业的衰退。事实上作为大众汽车及现代重工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称,10月末巴斯夫已关注到了严峻的经济形势,彼时关键市场的客户需求开始大幅缩水,“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客户已经临时取消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