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白内障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玫瑰之乡浪漫背后有艰辛 [复制链接]

1#

“中国玫瑰之乡” 浪漫背后有艰辛


5月的甘肃降雨量极小。苦水街村的刘树平数十天以来,都在田地里采摘玫瑰。虽然戴着遮阳的草帽,脖子上挂着擦汗的毛巾,她的脸被晒太阳得通红,黝黑的手臂被带刺的玫瑰划满伤痕。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曾是古丝绸之路要冲,现为中国著名的“玫瑰之乡”。每逢花期,苦水镇每家每户门前和院落都晒着玫瑰。苦水村民把采摘下的花蕾送往烘干厂,制成“干玫瑰”,主要用于制茶;玫瑰花则送至炼油厂加工,提炼成等产品,玫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这两天是玫瑰集中开花的日子”,清晨5点刚过,刘树平便起床准备下地采摘玫瑰。她手脚麻利,手提几条编织袋、一个和饭盒,来到自家玫瑰田开始一天的劳作。


“家里6口人,有4个孩子,大女儿刚出嫁,老汉和儿子外出打工很少回来,家里就剩我守着这一亩玫瑰田。”刘树平边说边穿梭在茂密的丛中,熟练地将玫瑰摘下,放入编织袋中。


每采摘一定数量的玫瑰,刘树平便坐在田地里将玫瑰花和花蕾分堆装入袋中。她告诉,为保鲜,她每天中午和下午各要送一次鲜花到玫瑰收购点,“有时候花开得多了,根本没时间吃饭”。


在情人的眼中,盛开的玫瑰象征着浓烈的,可对以玫瑰为经济来源的村民而言,浪漫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艰辛。


1981年,苦水玫瑰科学研究所成立,开启了当地玫瑰发展历程,而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蔓延全国,正值鲜花采摘期的苦水,客商绝迹。村民眼睁睁地看着怒放的玫瑰逐一凋零,玫瑰价格一落千丈,从每公斤60元跌至5元,多年来引以为傲的玫瑰成为苦水人肩头沉重的负担。


村民张秀珍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无奈:“恨不得把玫瑰(树)全砍了,还能当柴烧。”


事实上,非典过后的几年时间里,玫瑰价格下滑、落后、产量过剩及中间商压价等原因,使得许多村民砍掉玫瑰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由此苦水玫瑰产量及农民经济收入锐减,种植面积一度减少近三分之一,直至2006年引进深加工技术后,苦水玫瑰产业逐渐恢复元气。


经济困境迫使许多苦水人背井离乡,到外省打工谋生。刘树平的丈夫便是其中之一。“光靠一亩地的玫瑰收入肯定不够,外出打工能补贴家用。”


据了解,苦水街村村民人均每日采摘玫瑰量约25斤,每年约20天的,一户可采摘500至600斤的玫瑰。中间商在各村设立玫瑰收购点,以每斤7到8元不等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玫瑰后,再每斤加价约1元卖给厂家。而玫瑰工厂加工提炼出来的玫瑰精油每斤价格超过6万元,利润丰厚。


直到下午3点,刘树平才暂停手中的活,打开饭盒吃起午饭。“这玫瑰耐旱,需要充足的阳光才开得好。收成好的年份能赚八九千块,今年估计不到一半。”她说,受天气影响,今年玫瑰花期缩短,收入也相对降低。


当地村民“靠天吃饭”,天气因素很大程度决定苦水玫瑰的,收成又直接影响村民的收入。由于缺乏统一价格监督管理,中间商趁机压价,导致玫瑰收购价格浮动较大,有时甚至“一天一个价”,让参与生产活动的村民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 刁泽 李畅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